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3年第12期
编号:13166316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的效果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对踝关节骨折实施手术治疗与术后康复的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科2010年10月-2012年4月收治的3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对其使用纯钛金属板、螺钉进行内固定,并在围手术期实施康复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对患者进行随访,30例患者中29例(96.7%)可以正常行走,1例(3.3%)在行走时有稍微不适,同时30例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满意率100.0%。结论:对踝关节骨折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并在手术后实施康复治疗,不仅安全有效,同时还可以获得患者的信赖,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 R27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2-0136-02

    踝关节骨折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发生原因有:走路不慎、骑车摔倒、运动不慎损伤、车祸等[1]。而随着车辆的增多与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出现踝关节骨折的几率也不断提升。主要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选取笔者所在科2010年10月-2012年4月收治的3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对其使用纯钛金属板、螺钉进行内固定,并在围手术期实施康复治疗,取得了较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2010年10月-2012年4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8~88岁,平均45.8岁。30例患者中左侧受伤14例,右侧受伤16例。按照Danis-Weber进行分类,其中A型1例,B型20例,C型2例,此外有单纯内踝骨折6例,pilon骨折1例。

    1.2 方法

    对患者实施治疗与相应处理:(1)治疗前的处理,患者入院后对其实施相应处理。对于伤口为开放性,在其受伤后的8 h内需急诊实施手术治疗;对于在受伤8 h后或下肢出现明显肿胀的患者,需先对其下肢实施抬高、冰敷、消肿脱水治疗,待肿胀消退后(一般5~7 d)实施手术。实施手术前的2 h对30例患者均使用抗生素进行静脉滴注。(2)手术治疗,手术前实施硬膜外麻醉,并应用止血带。实施手术时需要先对外踝进行处理,然后后踝,最后内踝。对内踝骨折进行处理时,需要做一个弧形切口(内侧),并以内踝尖作为切口的中心,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在对骨膜进行剥离时,需要尽量缩小剥离范围,当可以对骨折线进行清晰观察时,可以将踝关节进行内翻,然后实施骨折复位措施。并实施临时固定,然后在内踝尖前后将两枚螺钉分别置入;对粉碎性骨折进行处理时,需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增加张力带;对单纯的内踝骨折进行处理,置入螺钉后手术也就结束;对外踝骨折进行处理时,需做一个弧形切口以外踝尖作为中心或纵行切口以腓骨骨折端为中心。采取克氏针对A型骨折进行固定;采用金属板与螺钉对B、C型骨折进行内固定,如果是横形骨折线,所使用的接骨板应该是6孔点状,在骨折线的每边各有3个孔,并且观察螺钉的置入长度,需要保证在规定长度内。对斜形外踝骨折进行处理时,先将骨折复位,钢板可以在腓骨后侧以抗滑动作用固定或在腓骨外侧以中和作用固定。对于B型、C型骨折并出现韧带受损的患者,在对外踝进行固定后,对韧带进行修补。对于单纯的内踝骨折并出现韧带(外侧)断裂或者是单纯的外踝骨折并出现韧带(内侧)断裂的患者,先对骨折实施治疗,然后术中应力下透视判断踝关节是否稳定,如不稳则对韧带进行修补。对后踝骨折进行处理时,如果骨折范围超过关节面1/4,就需要由关节前端或后侧将4.5 mm空心螺钉置入进行固定,并由切口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内固定。(3)术后治疗,实施手术后按照常规对患者使用抗生素,患肢抬高,以预防与消除淤血和下肢肿胀;术后第2天在骨科及康复科医师指导下开始进行患肢被动活动及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运动,进而使踝关节在没有疼痛感的情况下,逐渐恢复生理活动,达到一定要求时,可以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手术后1周让患者在床上对踝关节进行主动活动;手术后两周让患者进行非负重站立;6~8周后当X线片中不能再清晰显示出骨折线时,就开始让患者进行负重行走的锻炼。

    2 结果

    30例患者中骨折痊愈30例(100.0%),其X线显示是骨折Ⅰ期愈合;骨折处出现了骨痂,并出现轻度增生1例(3.3%)。6例患者的关节周围出现了骨质疏松现象。手术后2周,30例患者中20例在不负重的情况下可以正常活动。手术后3个月,28例可以正常活动,2例背伸受到了稍微限制。6个月后29例恢复正常,能够正常行走,1例正常功能恢复,但仍然感觉酸胀不适。对患者实施6~12个月的随访,30例患者中29例(96.7%)可以正常行走,1例(3.3%)在行走时有稍微酸胀不适,同时30例患者均对治疗满意,满意率100.0%。

    3 讨论

    3.1 骨折特点

    踝关节包括距骨、腓骨下端以及胫骨,且关节之间紧密结合,其主要功能是负重,而且是对人体垂直状重力进行转化的关键关节[2]。由于踝关节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因此,在踝关节出现骨折状况时,就要求在对其进行整复时必须完成解剖复位的要求。如果踝关节的复位没有达到要求就会使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出现疼痛感,甚至远期还会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所以对踝关节骨折进行整复的过程中,解剖对位是十分重要的步骤,是关节恢复正常功能的前提[3]。本组30例患者的复位均达到了要求,达到解剖复位。

    3.2 治疗

    在对踝关节骨折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可以实施内固定的方法较多,包括张力带、螺钉、克氏针、金属板等。其中张力带在治疗骨端骨折过程中使用较多,但踝关节骨折中也同样适用,特别是在治疗A型外踝骨折以及横形内踝骨折的过程中[4-5],但是在部分类型骨折的治疗中没有表现出自身的固定优势;而螺钉是目前公认对短小肢端的骨折进行固定的有效方法,其优点为固定结实稳定、压力大、剥离范围小。为了避免骨折部位出现旋转移位,通常会置入两枚螺钉;克氏针是一种进行内固定较早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对骨膜剥离的范围小,但是其内固定不结实;而金属板钉是对B、C型骨折进行固定的最好方法,特别是对长斜形骨折的固定[6]。在对长斜形骨折进行固定时,钢板需要根据不同的力学原理放置在腓骨的外侧或后侧以提升其稳定性与固定力度。本组就是采用金属板钉对B型、C型骨折患者进行固定。

    3.3 康复治疗

    对踝关节骨折实施内固定,不仅需要达到解剖复位,同时也可以促进患者进行早期锻炼。对踝关节骨折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率较大,早期患者的下肢会出现水肿并有疼痛感,后期会使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7]。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后的康复治疗,以提高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经过术后的康复治疗,本组96.7%的患者可以正常行走,同时患者的满意率100.0%。因此,手术治疗后进行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运乃清,尚雁峰,薄连洪,等.三踝骨折58例手术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9):1394-1395.

    [2]袁华军.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2):13-15.

    [3]李海龙,张斌,陈刚.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6):427-428.

    [4]张铁良.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2):188-192.

    [5]沈碧城.踝关节骨折分类与手术治疗[J].交通医学,2011,25(1):52-55.

    [6]李林,聂志奎,高原.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157-158.

    [7]刘四海,刘克敏,王安庆,等.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与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0):26-27.

    (收稿日期:2013-01-14) (编辑:何玉勤), 百拇医药(郑国庆 徐海波 张荣金)